來到鎌倉旅行,聽過一種說法是如果沒看過大佛,那就不算來過鎌倉;這尊高13.35公尺的銅製佛像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是十分珍貴的藝術品,更是古都鎌倉的象徵。或許我們不用深究它背後所代表的精神或是意義,但是單單從歷經了七個世紀它還能佇立在此這一點,就夠讓人驚訝不已的了。每當我看到日本的一些古物或是老街的保存都是動輒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就會好奇難道說日本人在中世紀就知道要保護典藏並且持續守護著這些文物所以不致毀損嗎? 如果是這樣,那除了佩服二字我想不出其他的稱讚語。 


要前往大佛所在地的佛寺高德院,可以搭乘江之電在長谷站下車,而後步行約十分就可抵達。這天是非假日但遇到了許多要前往大佛處教學參觀的學生們。


才一出長谷車站就看到人力車穿梭在往大佛的路上,看來這裡也是個觀光勝地。不過縱使發展觀光,日本人也會朝向比較傳統的或是留古風的方式,像是人力車或是推廣當地的特產還是說將著名老店作重新包裝推廣,藉以吸引觀光客來此體驗傳統日本的氛圍。


一路上仍然見到許多校外教學的學生,也有一種可能是畢業旅行;不管哪一種,見到的都是穿著整齊制服,不過出來玩還得穿制服感覺還真是拘束。


途經一間不起眼的小店鋪【鎌倉貓屋】,賣的雜貨都是跟貓有關。


也賣著許多手繪的明信片信紙等與貓相關的物品,讓人就是覺得想進去瞧瞧。


用竹篩簡單放著幾張明信片,很有古意。


鎌倉的觀光巴士,這天走到幾個景點都有見到它穿梭在街道中。


走到這個碑前,代表大佛就不遠了。


大佛的鑄造完成雖然是七百多年前的鎌倉幕府時代,不過當時的寺院後來被海嘯沖毀,留下來的只有銅鑄的大佛;現在的寺院是三百年前在大佛旁重建的。


進入寺院前也要入境隨俗的洗手漱口,表示對神明的敬意;礙於衛生考量,漱口只要意思到了就好。


斗大的國寶二字讓人更加深了幾分景仰,尚未走近只是遠遠望去就可以感受到佛家所謂的法像莊嚴。


據說大佛建造之初原本是安奉在寺廟之中,不過在那次的海嘯侵襲後,至今依舊維持露天的形式。大佛的內部是中空的並且可以入內參觀,不過雖然是中空,整體的重量還是達121噸之多,也是日本第二大的銅製佛像,僅次於京都東大寺大佛。


這天在鎌倉漫遊的天氣狀況一整天都是像這樣的爆藍天,拜天氣所賜,影像也增艷不少。


其實走近一看,除了讚歎當年就有如此的技術能建造這樣的大佛,也欽佩於能保持如此的完整;之後長達百年的戰國時代也不曾被支解融化用來鑄造兵器,實屬不易之事。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是神像應該沒人敢動它,那就不見得了;像是四川雄偉的樂山大佛,在民國初年當地的軍閥還曾拿佛像的臉當成砲靶練靶用,像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可是不勝枚舉,我也懶得舉例。


大佛側面的小小收費亭,想要到大佛"體內"參觀的民眾,只要在這裡繳個20円就能入內一探究竟。


大佛內部十分陰暗,燈光也很微弱,畫面中是大佛的頸部,顏色不同的部分是因應地震來臨所作的結構補強痕跡。


這裏也有許多老外慕名前來,在一旁觀察他們似乎都是用鑑賞藝術傑作的角度作瀏覽,至於我在欣賞之於還是多少會帶點宗教上的崇敬之意。


除了大佛是此處的重點以外,在高德院內也可四處走走。畢竟是百年古剎,林木參天的日式院落就值得一看。






離開高德院,在來往車站的這條老街上逛逛,其中也不乏許多有趣的店家,有興趣的人可以在這裏多花點時間。


路旁巷內的住宅,我經常被這樣的日式獨棟房屋吸引,總覺得住在裏面會很舒適,如果還有個小前庭就更棒了。


前往高德院也一定會經過這家老店,是紙製品專門店,尤其以吸油面紙出名。


有件事忘了提,從長谷車站到高德院大佛處的這條必經之路就叫作大佛通,從剪票口出來就有指標,非常好找。


看到雜糧行就讓我想起迪化街,不過這間店用木盆裝著各種雜糧,更添幾分古意。


在對街等著遊客的人力車伕,車伕大多是年輕人,感覺上應該是打工。


他們的裝扮也都十分有趣,尤其是綁著頭巾看起來就很有精神。


差不多是時候要回到江之電的車站繼續我的鎌倉之旅了,未完待續。



撮影機材メモ: Canon EOS Kiss Digital X  and  NATURA CLASSICA
フイルム現像: 花蓮彩韻写真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