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懷舊風 (7)

武昌街一段七號的明星咖啡館,在民國三十八年由幾個輾轉來到台北的俄國人與一個當時年僅十八歲的青年所創立,雖說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但許多從大陸來的高官、商人或是如郎靜山、楊三郎、顏水龍等畫家就經常光臨此地;到了民國五零年代,這裡吸引了許多當時還是新秀的作家們來此寫稿或是談天,同時也串起了明星和作家們的不解之緣,三毛、黃春明、白先勇、林懷民、那些熟悉的名字,在那個物資尚顯匱乏,咖啡館等同於文藝的代名詞的時代,就已經坐在我眼前這幾張桌子旁,寫下了許許多多動人的文學作品;也有好一陣子,那是經國先生和方良女士年輕的時候吧,他們總會相約在明星,因為這裡的俄羅斯糕點,讓來自俄國卻離鄉背井的方良女士可以稍稍排遣思鄉之愁。若你問我明星咖啡館是個甚麼樣的地方,我答不上來,因為那裡頭承載的歷史典故太沉、太重也太豐富,惟有心人自個兒去探究吧。

台北懷舊風 (9)

台北懷舊風 (10)

牆上掛的老照片細數了這裡的輝煌歷史,其中也不乏一些熟面孔。 

台北懷舊風 (11)

台北懷舊風  

台北懷舊風 (2)

台北懷舊風 (3)

二樓的咖啡館曾在1989年暫時歇業,當時將這裡轉租給一間素食菜館;直到2003年該菜館發生了火災,幸好災情並不嚴重,在經過媒體披露之後,也在許多老客人奔相走告、積極連署之下,2004年明星咖啡館浴火重生。

台北懷舊風 (4)

台北懷舊風 (5)

台北懷舊風 (6)

單純的就只是為了遙想那個年代所以來到這裡。點一杯俄式咖啡,看本書,靜靜的在台北的老時光裡度過一個午後。

台北懷舊風 (1)

一樓的西點店鋪,六十幾年來不曾中斷的一直伴隨著台北的成長與變遷,當初那來自俄國的因緣際會,今天已成為台北不可或缺的歷史記憶。

 

明星咖啡館 

台北市武昌街一段七號

 

台北懷舊風 (12)

離開了明星,來到了大稻埕的波麗路。創業於1934年的波麗路,眾所周知它是第一家由台灣人創立的西餐廳,其命名來自於拉威爾的圓舞曲BOLERO。當時的大稻埕是除了城內以外(日治官署集中地、今總統府周邊博愛特區)西化最深、洋人最多、外來文化最為薈萃聚集之地。也因為大稻埕當時的繁榮以及創辦人廖水來先生對音樂藝術的喜愛,許多政商名流與日治時期知名的藝術家們也經常以波麗路為聚會地點,使得波麗路彷彿成了大稻埕那段流金歲月的縮影。光復之後的五零年代起,受到國外與瓊瑤電影的薰陶之下,這裡逐漸成為未婚男女約會及相親的最佳場所,當時盛傳一種說法是,想要順利找到好對象,相親一定要在波麗路。聽說還有人大老遠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從南部北上相親,還真是辛苦了啊。這裡還要再提一個當年有趣的說法;戰後,台灣民間逐漸吹起西洋風,在當時咖啡廳可說是最為時尚的場所,但是咖啡館也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就好比說在明星咖啡館聚集的大多是外省籍的文人雅士,而本省籍菁英聚集的咖啡館代表想當然耳就是波麗路了,雖然這只是茶餘飯後的閒話家常,但也適度的反映了當年的政治氛圍。

台北懷舊風 (13) 

台北懷舊風 (14)

店裡頭的裝潢設計,據說都是當年最為前衛大膽的,設計者也都是一時之選。以這天花板上的間接照明來說,也是這些年才逐漸成為主流的設計理念,但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應用在這裡,波麗路可說是先驅中的先驅啊。

台北懷舊風 (15)

台北懷舊風 (16)

據說已經承續了七十年的料理製作方式,時至今日還是依然美味;而那些餐具也承襲了數十個年頭。到今天我都依稀記得小時候來這裡用餐的光景,印象最深刻的是桌上有好多把刀叉,多到都不知道該怎麼使用了。而從前菜開始每上一道菜,家母就會拿起其中一把給我,而且告誡我吃完就讓服務生收走,直到所有的刀叉都從我眼前消失,我才知道這一餐即將到達尾聲;這應該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吧。那年,我五歲。

台北懷舊風 (17)

台北懷舊風 (18)  

台北懷舊風 (21)

或許是看起來太過美味,或者是肚子太餓,以至於這一枚就這麼對錯焦了XD

台北懷舊風 (22)

懷舊口感的布丁,入口的那一瞬間,真的是會讓人回憶起好多往事啊。  

台北懷舊風 (19)

從日治到民國,經歷七十餘年的波麗路在這裡見證了大稻埕的繁榮興盛與風華退盡,而如今的大稻埕漸漸的又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台,波麗路也一直還會是舞台上的要角之一吧。

 

波麗路西餐廳

台北市民生西路308號

 

 

撮影機材メモ: FUJI KLASSE W with 過期柯達底片
フイルム現像: 花蓮彩韻写真館

arrow
arrow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