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舊名艋舺。台北的老街區,這裡是擁有271年歷史的萬華龍山寺;這天,寺裡正在舉行法會,雖然是平日,倒也人滿為患。艋舺是台北市的發源地,早年因為平埔族人與漢人常用獨木舟在淡水河上交易,而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地名便由此而來。這裡的地方建設一直到十幾年前都還是發展緩慢,主要是因為當時台北市的發展重心以東區為主,這幾年台北市內老社區的存在漸漸受到重視,所以萬華、大同等區內的歷史文化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很欣慰在長達數十年的被人忽視之後,總算這回又鹹魚翻身,也期望這個台北的老街區有天能發展成像東京淺草一般的歷史觀光地標。


龍山寺是台北市內少數僅存的一級古蹟,雖然我不是很了解古蹟的認列方式,因為這幾年政府的相關部門掀起了一股認定古蹟的風潮,既有國定古蹟,又有市定古蹟,其中還分成不同級數,真是看得我眼花撩亂。不過龍山寺的外觀及建築工法看來倒是十分精細,所以我這個外行就看看熱鬧便可。


老實說,我對於寺廟裡層層疊疊的光明燈座總是油然而生一股興趣,很想去數數看到底有幾層。






雖然我不大知道他們正在做甚麼,應該是香客們群體誦讀經文之類的,不過就一個遊客的角度來看,真的是特殊的經驗。


照片沖掃出來之後才發現這張影像裡的人點香時的動作還真是整齊畫一,這是因為當天香客眾多,光是點個香都得要排隊的緣故。


這是剝皮寮歷史街區的一景,那幾天天氣很不穩定,一個鐘頭前天空還是湛藍的,這時遠方的天色卻已灰暗。建於清代的剝皮寮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其地名的來源有幾種說法:一說是當年這一帶曾以木材加工為業,而在此處剝樹皮而得其名;又有一說是這裡曾為殺牛製革的地方,皮革可做成各種製品,因此以剝獸皮而得其名,但是兩種說法都有待考證。不管如何,都為此地平添了幾分歷史趣味。


會走到剝皮寮其實不在我們的計劃當中,只是在乘車來這裡的路上意外看見路旁的這片歷史建築,所以才又特意繞過來看看。從龍山寺步行來到剝皮寮大約五分鐘,這天來到這裡也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所以也沒幾個人;後來聽朋友說起,這可是難得的經驗,因為這裡每到假日總是人山人海的啊。


目前剝皮寮歷史街區的修復工程已大致告一段落,不過許多的房舍並無特定的使用計畫,只看到借展的規劃而已,實屬可惜;希望將來能有更多的活動,才不至於讓這樣的史蹟流於荒廢之途。








當天也有一些關於剝皮寮歷史介紹的展覽,當時只顧著看建築外觀而且因為只開放到五點,就在我們剛到不久展覽便已結束,還真是令人扼腕。




這一趟萬華的老街區閒逛,對我而言意義最大的應該是欣慰於又一處的歷史古蹟被重視且保留下來,最近在整理大稻埕的資料時,也同樣有著這樣的感慨,許多歷史只能從書本與圖片中知曉而無法親身體驗。我總覺得一個城市的發展,不應只重視形而上的都市更新計畫,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傳承也應該同時被保留,而能夠具體的訴說這些歷史的,就只有這些老建築了;希望有一天台北人也能驕傲的說: 我們有前衛的高樓華廈,但我們也同時擁有先人的歷史遺產。




撮影機材メモ: FUJI KLASSE W BLACK
フイルム現像: 台北五色鳥写真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