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電器產品要去秋葉原"在十年前或許是我根深蒂固的想法,這些年隨著許多女僕店及動漫畫店的發燒,秋葉原已經不是只有賣電器電子商品了,這裡現在最暢銷的商品是"夢"、男孩的純情夢,從早些年前的109辣妹到蘿莉風的穿著再一直到女僕店興盛,每次看東京的這種次文化發展都會覺得實在是不能理解,我自己當然也接觸電玩、動漫畫,甚至算是比一般人還要熱衷,但是好像就只侷限在坐在那邊打電動而已,好像也沒有去想過弄套動漫畫的人物COSPLAY裝(如果真的心血來潮說不定會弄套特攻神諜SNAKE的戰鬥服),不過終歸只是想想而已不會真的付諸行動。


從JR秋葉原站一出來就有許多女僕店的員工在發傳單,看年紀大概都是高中生吧,雖然還算賞心悅目,不過我就是有點覺得有點不舒服,說不上來,應該是因為我老了,看不慣。

說實在台灣與日本比鄰而處,但是許多次文化在台灣風行的程度跟時間還是有限,語言或許是個障礙,但是我覺得最大的區別還是我們國民的日常的休閒管道暢通(比方說打架、吵架),也比較不會從小就壓抑情緒過頭(因為不爽都能說能發洩),雖然有專家說台灣人也慢慢步向日本的後塵,但我覺得還不至於。


附近的路口是08' 六月間發生秋葉原連續殺人事件的地方,現在過了幾個月已經沒有任何標示了,事件發生當時讓我震驚的不僅是事件本身的駭人聽聞,更讓我覺得不解的是為什麼人的心靈可以扭曲到這樣的地步?難道高度經濟發展以及和平的國家秩序就應當造就這樣的怪物嗎? 那其它國家的先天後天條件猶不及日本,豈不更容易讓怪物滋生? 我不禁想到那樣的慘劇是不是有天會發生在你我周遭,倘若如此,我們又該如何自保?


機械人代表秋葉原向大家致歡迎之意,這是科技的象徵? 或許吧。


宮崎駿、迪士尼的動畫跟暴力、色情、變態、癖好型的動畫,都一樣是動畫。但是有的動畫本身具有教育的意義,甚至具有批判社會的功能,漫畫的起源也是來自報紙上的專欄以及嘲諷時事,況且製作動畫也不是隨便三兩下就能完成的,兩者不同的在於內容,就像電影及電視劇,也是會有教化人心的效果,反之亦然。與其說動漫畫是犯罪或心理變態的引線,倒不如說動漫畫只是社會問題中的代罪羔羊。

秋葉原的今天,或許已被污名化成宅男的溫床,但是真正的問題核心其實是這個社會是否真的關心那些可能得靠動漫畫及女僕店才能慰藉心靈的少年,御宅族在此流連忘返也是因為這社會在某種程度上遺棄了他們,他們其實才是受害者。




撮影機材メモ: Canon EOS Kiss Digital 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